第16届机器人竞赛科普报告受热捧

2016-08-12
65

  7月25日晚六点,距离吴岳良院士的讲座还有半个小时,来自郑州二中的翟志远早早地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大学(简称“国科大”)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报告厅。从小对物理很感兴趣的他,在今年2月美国宣布发现引力波后特别激动。尽管他翻阅了大量的论文材料,仍然有很多地方不理解。直到他前几天,他来到国科大参加第16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,在看到日程安排表上有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国科大副校长吴岳良院士的讲座后,他“比期待比赛更加激动”。

  晚上六点半,吴岳良院士的《引力波与引力本质----21世纪基础科学的革命性突破》科普报告开始了。吴岳良院士从宇宙的起源开始讲起,讲述了物理学界对宇宙起源的研究发展。

  引力波是如何产生的?又如何探测引力波呢?吴院士介绍说,两个1.4倍太阳质量的中子星,如果它们之间的距离是20公里,那么当它们以每秒1000转的角速度相互绕转的时候,如果我们人类站在离它们10的23次方米的地方,是可以探测到它们发出的引力波的。这个情况下能探测到的引力波振幅是10的-20次方,可以被在美国的地面激光引力波探测装置探测到。我国目前已经启动了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----“太极计划”,并得到了中科院先导项目的经费支持。

  吴岳良院士对全场的同学们说: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你们要坚持你们的兴趣,去最好的学校、接受最好的老师的教育,这样才有更好的机遇。每种新的发现最初都不被承认,但是你们要敢想敢做,用自己的实力来证明你的发现。看到你们对科学的热情和向往,希望你们能来到国科大,这所大学里有你们最想要的。”

  到提问环节,吴院士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;在走出报告厅的路上,一个个意犹未尽的科学爱好者围着吴院士继续追问,他们格外珍惜这个能与科学大牛近距离对话的机会。看到一个个小同学“围攻”院士,一位科普作家在他发的朋友圈里感慨说:“院士被‘围攻’,科学事业就会有突破。”

  据了解,第16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是中国科协首次与中国科学院联合主办,中国科学院大学也是首个承办该项竞赛的大学。在谈及这次大赛的组织架构时,国科大党委副书记、副校长高随祥介绍说,“中国科学院一直是我国机器人技术发展的源头和引领者,国科大被誉为‘离科学最近的地方’。我们安排这样的科普讲座,是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历史上所没有的。科普讲座和科研园区参观体现了国科大的师资力量和办学特色,希望孩子们能从中体验到国科大的魅力,感受这里的科学文化。看到这些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喜爱如此强烈,让我看到了中国科技的未来和希望。”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青少年科技中心供稿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李安安